2018恆春半島食農教育體驗營 支持弱勢食育
<財團法人陳無嫌教育基金會 贊助弱勢學童在地遊學計畫>
寶春師傅與學童一起做龍水米紅龜粿 展現恆春半島食農教育成果,邀請張大春、童子賢、楊昭景、瑪法達、蘇國垚等多位「食育大使」出席,共同呼籲食品業「剩食」支持食物銀行
連續三年在偏鄉支持弱勢學童「在地遊學」
2018年「恆春半島食農教育體驗營」成果發表會
遊學,先從自己的家鄉開始。由寶春師傅紀念母親創立的「財團法人陳無嫌教育基金會」連續三年邀請偏鄉學童體驗恆春半島豐富多樣生態人文,今年更以「恆春半島食農教育體驗營」為題,舉辦自7/18到7/20為期三天兩夜的活動。今年度除了招收自恆春、屏東、高雄等地學童,也特別邀請「南機場食物銀行」支持的學童參與,共有30名學員,透過恆春田野探索、手做紅龜粿、鹽滷豆腐及品嘗恆春風味餐、以及剩食分享等食育與農育課程體驗,讓學童深入體會恆春半島傳統的飲食風土文化,認識家鄉的物產,認同自己的土地。
恆春風味餐-雨來菇玉子燒
(7/27)「恆春半島食農教育體驗營」成果發表會於南機場樂活園地舉辦,重現營隊活動中以恆春當地特有物產製作的「恆春半島風味餐」,由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執行長林志遠先生協助寶春師傅與學童一起製作紅龜粿、解說恆春半島食材,展現此次恆春食農體驗營成果。並由台灣食育協會黃兆徽理事長暨食育大使:吳寶春、張大春、童子賢、楊昭景、瑪法達、蘇國垚(按姓氏筆畫)等為南機場獨居老人和清寒戶老人上菜,品嘗「恆春風味餐」,且將專人外送南門里和永昌里的獨居老人和清寒戶,響應南機場食物銀行之義舉。
小朋友像是台灣的幼苗 正需要灌溉
透過食農體驗認識恆春半島的飲食風土 認識自己的土地
繼2016年辦理「墾丁ㄟ社區生態旅遊解說員體驗營」、2017年舉辦「小水滴的奇幻漂流」生態夏令營獲得家長與學童好評後,今年度「陳無嫌教育基金會」更與社團法人臺北市臻佶祥社會服務協會、社團法人台灣食育協會攜手合作,委託屏東青創楷模里山生態有限公司舉辦「恆春半島食農教育體驗營」活動,除了走訪屏東龍水、後灣等社區,參與生態觀察、鐘止海廢(海洋垃圾DIY時鐘)及野外露營等生態教育活動,更安排認識食材、手做紅龜粿、鹽滷豆腐、剩食分享等食育和農育課程,透過由學童們親手做的體驗教育,激發學童對食物的認識想像和情感記憶,深度體驗台灣的多元飲食文化之美,並加深對在地食物、土地及環境的關懷意識。
財團法人陳無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吳寶春表示:「每位學童都像是台灣的苗,正需要灌溉,經由營隊活動的規劃,希望讓小朋友們在暑假期間,可以走出戶外,打開五感,在恆春半島田野間進行深度之旅,還能藉由食物了解家鄉的傳統與飲食文化,以不同角度認識自己的土地。看到小朋友臉上的笑容與發亮的眼神,讓我很感動,希望他們能繼續帶著這樣全新的視野,探索自己所在的這塊土地與世界。」
手做紅龜粿 品嘗恆春風味餐 遇見恆春獨一無二的飲食滋味
7/27成果發表會中,寶春師傅將與學童一起製作台灣傳統米食之一、同時也是老恆春人最愛的傳統甜食-龍水米紅龜粿,並重現恆春物產製作的六道式「恆春半島風味餐」。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執行長林志遠先生表示:「紅龜粿至今仍是恆春地區日常生活中早餐或下午茶糕點。」
其他「恆春風味餐」還包括:「涼拌洋蔥」採用因恆春落山風吹拂而更甜脆的恆春三寶-屏東洋蔥涼拌搭佐百香果醬汁;「雨來菇玉子燒」則以滿州鄉里德社區所產之雨來菇(又名草皮菇、情人的眼淚)加入洋蔥、高麗菜等各式蔬菜與雞蛋煎製;「香烤飛魚乾」則是每年四月到六月豐收的滿洲鄉港口飛魚製成;「白醬南瓜」來自恆春鎮龍水南瓜蒸熟後,淋上白醬;至於主食「火龍果飯」則結合了台灣最南端的有機稻作區-琅嶠有機米和當令盛產的恆春火龍果;而湯品「菜脯雞湯」則以恆春「牛杙仔」蘿蔔曝曬的菜脯入湯燉煮;道道都洋溢著恆春當地材獨一無二的美味。
食育大使為南機場獨居長者和清寒戶上菜
與寶春師傅一起呼籲食品業、烘焙業之「剩食」支持食物銀行
發表會最後,由台灣食育協會黃兆徽理事長暨食育大使:吳寶春、張大春、童子賢、楊昭景、瑪法達、蘇國垚(按姓氏筆畫)等為南機場獨居老人和清寒戶老人上菜,一起品嘗「恆春風味餐」,且由專人外送南門里和永昌里的獨居老人和清寒戶,響應南機場食物銀行之義舉。同時,台灣食育協會與食育大使將提出食育另一個重要議題「剩食」,共同呼籲食品業、烘焙業及各行各業之剩食支持各地社區食物銀行,提供社區獨居長者、清寒戶、有需要者食用,為解決食物浪費和弱勢族群的飢餓問題盡一份心力。
**食育大使-吳寶春(陳無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張大春(作家)、黃兆徽 (台灣食育協會理事長)、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楊昭景(國立餐旅大學廚藝學院院長)、瑪法達(星座作家)、蘇國垚(高雄餐旅大學助理教授)
寶春師傅與學童DIY 鹽滷豆腐
營隊&成果發表會 照片